越南首都將推出禁摩令
前幾天,日本政府和一些日本摩托車制造商向越南警告稱,越南計劃在河內禁止汽油動力摩托車可能會導致失業,并擾亂由本田主導的價值46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327.7億元)的越南摩托車市場。
而本田之所以這么慌張,主要是在在今年7月份,越南總理范明政發布行政令,從2026年年中開始禁止汽油摩托車進入首都河內市中心,到2028年將實施更廣泛的限制。

越南這個舉動其實也是為了推動綠色環保,推動核心城市空氣環境的改善。
在河內之后,未來包括胡志明等其他大城市也隨時可能推出禁摩令,如果這種禁摩令蔓延整個越南,對于日本摩托車企業的沖擊是最大的。
比如在今年7月份國內禁摩令宣布之后,本田8月在越南的銷量環比就下降了近22%,如果未來禁摩令進一步擴大,本田在越南市場的銷量有可能攔腰折斷,甚至直接敗走越南,就像當年中國摩托車敗走越南一樣。

中國摩托車曾經越南市場的霸主。
遙想上世紀90年代末,在越南市場,日本的摩托車企業可是被中國品牌打得節節敗退。
上世紀90年代,我國的摩托車產業相當發達,但是國內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,就像當今的汽車行業一樣,所以當時有很多企業就積極出海開辟新的市場。
從1999年左右開始,包括力帆、嘉陵、宗申、隆鑫等品牌牌摩托車紛紛進軍越南市場。
剛開始的時候,中國摩托車憑借超高的性價比獲得了越南消費者的熱烈歡迎,很多人都拋棄日本品牌,然后擁抱中國的摩托車,這也帶動了中國摩托車的迅猛增長。
到了2002年左右,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份額直接從零干到了80%以上,這個市場份額一直維持了幾年時間。
根據越南工業貿易部發布的統計數據,2005年越南市場共售出摩托車172萬輛,其中中國品牌占據85%的市場份額。
而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之所以火爆,主打的就是一個價格低。
1999年中國摩托車品牌進入越南市場的時候,售價大約在1500美元左右,這個價格已經比國內高出不少,但仍然比日本以及韓國的品牌便宜很多,其中要比韓國品牌便宜700美元以上,比日本品牌便宜1200美元以上。
相當于購買一輛日本品牌的摩托車,都可以購買兩輛中國品牌的摩托車了。
而且剛開始的時候,中國摩托車質量還是相當給力的,具有超高的性價比,所以深得越南市場的歡迎,這讓中國摩托車在短期內迅速拿下了80%以上的市場。
但是越南市場摩托車規模也就那么大,在中國企業搶走部分市場份額之后,對應的日本品牌市場份額就迅速下跌。
在1998年之前,日本品牌占越南摩托車市場份額超過90%,但到了2002年左右,他們的市場份額已經跌到20%以下。
當時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真的是風光無量,如果沒有出現后面的各種特殊情況,說不定日本摩托車早就徹底退出越南的市場了。
然而從2006年左右開始,中國摩托車品牌在越南的市場急轉直下,銷量迅速下降,直到后來中國摩托車品牌在越南市場上份額已經不到5%,甚至有很多品牌都直接從越南市場消失。

重奪優勢的日本摩托車。
從2006年開始,日本摩托車企業調整了策略,一方面是它順應市場需求,適當的降低一些價格。
另一方面,他們將更多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,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,這也得到了越南消費者的認可。
而且經過多年的建設之后,他們在越南國內已經建立相對完善的售后服務,在維修,零部件采購各方面都有所保障。
憑借著各方面的努力,后來日本摩托車重新奪回了越南市場優勢,他們的市場份額也從不足20%迅速回升到90%以上。
目前越南市場上所看到的摩托車絕大部分都是日本品牌,這里面大部分市場份額被本田和雅馬哈占領。
其中本田在越南摩托車市場占據主導地位,市場份額超 80%;比如在2024年4月至 2025 年3月期間,本田在越南售出約 230 萬輛摩托車。
另外日本品牌雅馬哈在越南的市場份額也高達17%左右,相當這兩個品牌占據了越南摩托車市場超過97%的份額。
越南也成為日本摩托車企業最主要的市場以及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。
但這種市場目前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,從長期來看,越南摩托車市場電動化將成為一個大趨勢,在這種背景之下,日本企業能否繼續保持他們的絕對領先優勢,一切都是未知數。
相反,最近幾年,中國在電動化方面發展位居全球前列,尤其是電動車、電動摩托車都擁有強勁的競爭實力,如果未來越南推動電動化改革,這或許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會。

中國企業能否逆風翻盤?
現在越南的政策已經很明朗了,河內會率先在越南國內推動禁摩令,取而代之的是電動摩托車,預計這個舉動會給兩輪電動車帶來很大的市場機會。
根據一些統計數據,目前越南國內大約有7700 萬輛兩輪機動車,其中河內 大約是700 萬輛,另外胡志明是大約是850萬輛。
而按照越南的計劃,到 2030 年,越南約三分之一的汽車和超過五分之一的摩托車將要實現電動化,這意味著兩輪電動摩托車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,500萬輛,平均到每年的市場規模超過300萬輛。
雖然這個市場規模跟中國國內無法相比,但越南也是全球第三大兩輪電動摩托車市場了。
正因為市場足夠強大,所以在越南宣布禁摩令之后,現在包括越南日本以及中國一些企業都在虎視眈眈。
比如本田已經在越南國內推出了多款電動化的摩托車,但在電動化的道路上,本田以及雅馬哈跟中國一些企業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的。
而且中國電動自行車在出口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的優勢,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,2024年中國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出口值首次突破破400億元大關,這說明中國電動自行車在海外還是有一些實力的。
所以在越南推動電動化的背景下,或許中國企業能夠重返越南市場,以電動化實現逆風翻盤。
而且從最近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,包括雅迪在內的一些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進軍越南市場,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
比如雅迪在越南北江省投資1億美元建廠,預計年產能達到200萬輛的工廠,另外包括愛瑪、臺鈴等一些中國廠家也紛紛布局東南亞。

而且相比日本一些品牌以及其他品牌而言,中國電動摩托車有著自己的自身優勢。
第一個是價格優勢。
價格優勢目前仍然是中國企業出海最大的王牌,對于電動摩托車、電動自行車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比如日本燃油摩托車售價動不動就達到2萬人民幣以上,而中國電動摩托車的價格就相當于本田以及雅馬哈的1/2,甚至1/3左右。
最關鍵的是電動摩托車以充電為主,這可以節省很大一筆燃油費,按照6年時間來算,能節省的費用就可能達到上萬元人民幣。
憑借著這種價格優勢以及使用成本優勢,中國電動摩托車在越南等一些東南亞市場還是有一定優勢的。
第二個是產業鏈優勢。
經過多年的培育,中國在電動摩托車以及電動自行車上面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,零部件到整車工廠都相當成熟。
這種產業鏈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,最關鍵的是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研發效率,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市場隨時制定出不同的產品方案。
這種產業鏈優勢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。
第三是科技賦能。
和中國的電動汽車一樣,中國的電動摩托車以及電動汽車正在慢慢實現彎道超車,而彎道超車的重要一個砝碼就是智能化。
目前不少中國電動摩托車都具有遠程通信控制、動態安全監測、北斗(GDP)定位導航、手機解鎖、語音控制等智能網聯新技術。
另外在材料和質量把控上面,中國也吸取了以前的教訓,不斷加大對品質的控制,比如使用新型三電系統、防火阻燃材料、高性能合金鋼等等。
這種品質把控能夠確保中國的電動摩托車安全性、可靠性有著明顯的提升。
憑借著這些優勢,中國電動摩托車也逐漸扭轉之前在東南亞的劣質形象,逐漸得到消費者的認可。
按照這種走勢來看,未來重返東南亞是指日可待的。

至于能否逆風翻盤,關鍵看能否守住底線
按照目前中國電動摩托車以及電動自行車的實際情況來看,我們在價格和品質創新等各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優勢。
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高高在上而忽略了競爭對手。
實際上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摩托車市場規模是非常龐大的,一年的銷量超過1,000萬臺,大家都是虎視眈眈。
對于越南電動化,其實包括日本的企業以及越南本土企業都在不斷發力。
比如本田宣布推出兩款電動摩托車ICON e和CUV e,計劃于2025年在越南上市。
另外,越南本土的電動摩托車企業也在迅速崛起,比如越南本土電動車品牌VinFast今年前六月電摩銷量占市場總銷量55%以上。
再比如初創公司 Dat Bike由越南最大企業集團 VinGroup 支持、最近兩年也獲得了不少的融資,他們也是蓄勢待發。
而且相比外國品牌的競爭而言,越南這些本土企業很有可能在稅收補貼方面有更大的優勢。
所以中國企業在進軍越南市場的時候,所面臨的競爭還是比較激烈了。
當然至少從短期來看,中國電動摩托車在技術以及價格方面還是有一些優勢的,所以在越南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應該不是難事。
最關鍵是國內企業不能重蹈摩托車的步伐,千萬不要通過價格戰來內斗了。
想當年中國摩托車之所以敗走越南,最根本的原因是價格內卷。
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中國摩托車出口越南售價都達到1000美元以上,后來國內摩托車廠家為了搶奪越南市場搞起了價格戰,慢慢降到700美元,最低峰時期甚至只有200美元左右。
價格降低雖然降低了大家的購買成本,對低收入群體確實有一定的吸引力,但這種低價的背后是企業的利潤嚴重被壓縮,結果為了生存很多摩托車廠家只能偷工減料。
偷工減料的背后是摩托車的質量迅速下降,比如一些日本摩托車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0年以上,而且維修相對比較少。
而在2001年左右進入越南市場的中國摩托車一般使用年限只有3~6年,而且中間還經常出現故障需要維修,結果越南人發現中國摩托車維修成本高,油耗也不低,慢慢的大家才發現中國的摩托車跟日本沒法相比,后來就慢慢被大家拋棄了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打敗中國摩托車的從來不是日本同行,而是國內企業自己,正是因為國內摩托車廠家的自相殘殺才導致兩敗俱傷,最后敗走東南亞。
這也給中國企業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,包括中國電動摩托車以及電動汽車在內,想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,最怕的并不是當地或者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,而是國內同行被刺一刀。
所以至于中國摩托車能不能重返東南亞市場并取得一定的成績,關鍵要看大家能否守住底線,千萬不能學習20年前那樣搞價格戰,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研發、品質提升和售后服務上面,這樣才能真正的在東南亞長遠站穩腳跟。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摩托車與配件的觀點或立場。本網站刊載的內容(原創除外),均在網上搜集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予以刪除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