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人會想到當初越南修路的時候,也沒有為小轎車留地方。設計城市的人覺得只有自行車才是老百姓的選擇,什么汽車,不存在。所以越南的街道都很窄,拐彎抹角,想開車難得很。
道路設計出問題,公交就發展不起來,連地鐵和輕軌都沒錢鋪設。年輕人富裕一些后,買摩托車成了習慣。摩托車成了這里的一種標志,各種品牌扎堆進越南賣車。

中國那時候也掀起摩托車熱潮,90年代時,大家覺得有輛摩托車就是過上好日子的象征。結婚那會兒,家里要是添一輛摩托車,親戚朋友都羨慕。有個時期,摩托被大家當寶貝看待。
剛開始,摩托車在中國主要都是進口貨,日系品牌用的比較多。后來重慶本地的修理廠、配件廠開始自己生產摩托車。重慶地勢特殊,很多山路,造摩托車很有優勢。很快,重慶就變成了全球摩托車最大的生產地。廠家的產能增長,年年創新高。
各家企業互相爭搶市場,摩托車廠商拼速度拼價格。市場競爭很激烈,摩托車賣得比自行車還快。為了避免虧損,重慶的企業看重海外的越南市場,把價格壓低,搶走了不少日系品牌的生意。
中國品牌的摩托車價格比日本的便宜了一半
到了2002年,中國摩托車在越南賣得很火,占據了90%的市場份額,幾乎一統天下。大量江浙、廣東的企業也跟風加入,他們還把價格打得更低,一輛摩托車只賣700美元。那時候企業幾乎不賺錢,摩托車利潤很少。
雙方關于價格的爭斗還沒結束,又把車價進一步往下壓到300美元。這個價格早就沒法保證摩托車的質量。部分廠家沒辦法,開始偷工減料,零件用得更薄更細,外觀也變得脆弱,對售后服務根本不上心。

中國摩托車的質量開始出問題,壞車頻發,甚至出現騎著騎著車架斷掉的天氣。用戶找廠家修理,電話打不通,問題沒人管。越南人不買賬了,大家都認為中國摩托車價格低但是質量爛,口碑就徹底壞掉了。
與此日系摩托車企業沒去拼價格,而是選擇維持品牌的高端形象。日企在越南投資了工廠,使用當地的工人和原材料,降低成本后推出了價格較低但質量沒降的車型。日本品牌依靠更穩定的服務和維修保障,把一些顧客又拉了回來。
中國企業還繼續在價格上死磕,甚至互相壓制,到了爭氣的程度。這樣做最終害了自己,越南市場慢慢回到了日本品牌的手里。日本車又變成主流,市場份額再次提升。
中國摩托在越南市場的份額跌到只剩1%,難以翻身
等到更多中國企業撤離,留下來的一些努力做服務和質量,但口碑再也挽救不了。壓價、質量爛,把信譽都弄丟了。后來只有很少的中國品牌還在越南市場撐著,摩托車產業幾乎被徹底擠出。
2018年開始,形勢發生變化。中國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崛起,開始改變市場。電動摩托車進入越南,安靜沒有尾氣,家里拉根電線就能充電。這樣的摩托車維護也簡單,用得久,省錢。
電動摩托車進入越南市場,年銷量暴漲,增長速度很快。傳統的燃油車摔了跟頭,對比之下,本田、雅馬哈的銷量下降很多。中國電動摩托在越南一下受歡迎,價格和本田差距很大。
電動摩托車的價格往往只要汽油摩托車的一半。普通型號售價在6500元,但本田一輛摩托車要賣到28000元。用電動摩托車,維護和加油的錢省下來不少。一年用電就花150元,汽油車一年油費要四千元,這個差距太明顯了。
性能和價格兼備,電動摩托鎖定了越南消費者的需求
日本企業應對緩慢,還是有很高定價,產品種類又不多。最終,中國電動摩托的銷售比例越來越高。到2025年上半年,中國摩托車在越南的市場份額接近一半。周邊東盟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情況,中國電動摩托車也很吃香。
二十多年前,中國摩托車因為低質量和壓價陷入敗局。如今靠電動摩托車產業鏈和生產技術,重塑了形象。企業不用打價格戰,成本本來就低,服務又跟上,技術儲備也齊全。

變化在于技術與產業的成熟,使成本和價格優勢并存
從失敗到成功,中國兩輪車企業在越南經歷了考驗。電動摩托車節約、方便、安靜,帶來了新的市場機會。越南的馬路上,電動摩托逐漸成為主流工具,人們的出行更容易了。
摩托車行業的起落,把制造、技術和品牌的關系表現得很明顯。越南道路上奔跑的是中國的新一代產品,歷史走過了一個完整的圈。


